三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文章资讯 > 课题研究 > 文章正文

颜色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对他人情绪面孔的感知与识别

发布于:2017/8/22 11:17:24已经浏览:160491次

     视觉加工系统发育正常的新生儿在3—4个月时开始分辨彩色与非彩色。颜色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至Newton对光—色散现象的解释。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颜色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对他人情绪面孔的感知与识别。例如,Elliot团队的研究证实了不同的颜色具有相对独特的心理功能,并对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及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颜色心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颜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有Elliot等人提出的颜色—情境理论和Meier等人提出的颜色的概念隐喻理论。颜色—情境理论认为,个体对颜色刺激的感知来源于生物学和社会学习的相关经验。其中一些颜色效应代表固有的倾向,类似于在非人灵长类亲属中观察到的对一些颜色的反应方式。另一些颜色效应源于颜色与特定概念、信息和经验的重复配对,随时间的推移配对间产生强烈的或隐含的颜色关联。这一理论还强调,通过社会学习过程,颜色联想可以延伸至更广阔的客体,且在不同文化和情境中,同一颜色会与不同的情绪联结。例如,红色通常与威胁情境相关,传达消极情绪,而在与浪漫和爱有关的情境中,红色与积极情绪相联系。

  颜色的概念隐喻理论则认为,人们的谈论和思考是根据知觉经验及具体术语的抽象概念(即隐喻)来帮助他们理解和驾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通常认为愤怒时脸会发红,所以愤怒的隐喻为“看见红色”,然而,积极情感和经验往往是从颜色的明度描述,所以明亮隐喻为“积极的”,黑暗隐喻为“消极的”。这与人们在长期生活环境中习得的社会经验和刻板印象相关联,看到不同的颜色会调动自上而下加工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一些关于颜色与人类心理功能的应用型研究也随之出现,但主要集中于对红色的研究,如红色与情绪的研究、红色与吸引力的研究、红色与注意优势的研究等。仅有少数研究者关注面孔情绪和颜色的联结,其中西方关于红色与情绪面孔相关的研究,普遍持有的观点是红色与消极情绪相联系,其他颜色的研究相对较少。
    红色与消极情绪的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红色在不同背景情境下往往会传达危险和潜在的威胁信息。例如,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打的错号,日常规范与交通规则中的红色警示与禁止标志等,均能诱发潜在的消极情绪。Feltman和Elliot的研究证明,红色与威胁之间的联系可能带有强烈的愤怒和侵犯意义。这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反应有关,面孔和身体的血流量增加与愤怒和潜在的攻击性联系在一起。基于Elliot及其团队对颜色心理功能的相关研究,Young等人首次将红色与愤怒情绪相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红色(相对于绿色、蓝色和灰色)背景将会促进愤怒情绪面孔的加工,其反应时更短,准确率更高,同时也证实红色背景不会促进所有具有高唤醒性的消极情绪识别,仅对愤怒情绪的识别与分类有促进作用。

  Gil和Bigot进一步探究儿童是否也存在红色与消极情绪的关联,结果表明5—10岁的儿童不依赖于颜色偏好,同样将红色与消极情绪相关联,对红色与消极情绪的关联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变化,且各年龄间的差异也不显著。对于红色与消极情绪相关联的现象具体于何时出现,以及是否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增强,有待进一步研究。
      颜色与情绪面孔的关联

  颜色背景首先作为启动刺激单独呈现,再作为情绪面孔的背景与面孔同时呈现,这样的研究范式较好地展示了颜色的影响作用。但若没有颜色启动效应,颜色在何种情况下会对情绪面孔的识别产生较强的影响?Gil在Young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检验颜色是否会对模糊情绪面孔(面部表情的类型比较模糊,不易分辨)识别有影响。颜色背景包括红色、绿色、红绿混合和灰色背景,模糊情绪面孔有中性和惊讶两种,实验要求被试对镶嵌于不同颜色背景中的情绪面孔做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效价判断,随后被试还需完成一项根据奥斯古德语义分析法编制的颜色主观评定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呈现的情绪面孔图片是男性或女性,对红色背景中的情绪面孔比绿色背景中的评价更加消极;红色背景比绿色、灰色或混合背景更可能促进消极反应;相比之下,绿色背景对情绪面孔的识别能促进更积极的反应。对模糊情绪面孔的加工更多依赖于背景信息,即当自下而上的加工不能满足时,会调动自上而下的加工结合颜色背景对情绪面孔进行判断。除此之外,社交软件中流行的一些表情符号也具有不同的颜色,可见易于分辨的情绪面孔类型也常与不同颜色相联系。

  颜色作为背景时会对情绪面孔的识别产生影响,那么颜色与情绪面孔本身是否存在关联?有研究采用不同颜色与不同情绪面孔相匹配的设计探究颜色与情绪之间的关联,发现红色与愤怒相联系的比例相当高,占85.19%,其次是白色与中性相联系的比例,占55.56%,黑色与悲伤相联系的比例占44.44%,与恐惧相联系的比例占37.04%,紫色与惊讶相联系的比例占40.74%,绿色与快乐相联系的比例占37.04%,蓝色与悲伤相联系的比例为33.33%,其他颜色与7种基本情绪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受到性别、文化背景与个人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见颜色与情绪面孔间的联结是普遍存在的。
之所以如此,除隐喻理论、情境理论和个人文化背景差异外,生理特性也是重要因素,如中国人的肤色若是黄中透红则被认为是健康肤色,因为红色代表血氧含量充足,而黄色则与体内胡萝卜素含量相关;而当人们身体生理指标出现异常时会有不同的肤色变化,如发烧会面色潮红、身体虚弱会面色苍白等;当人们产生情绪反应时,面孔颜色也会发生改变,如“愤怒时面红耳赤”,“恐惧时脸色苍白”,这为情绪面孔与颜色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颜色背景对情绪面孔识别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颜色特性对情绪面孔识别的影响较大。颜色本身的物理特性如色调、明度和纯度都会造成颜色在视觉上的差异。因此,把情绪面孔镶嵌于颜色背景中的实验均严格控制颜色的三要素,尽量减少额外变量的干扰,虽然目前大多数研究没有使用分光光度计控制以达到最高水平的精密度,但选取统一的基本颜色进行研究仍具有实际意义。颜色作为一种低水平的背景刺激,能够被大脑快速加工。在此领域研究最为深入的当属Elliot团队,他们提出的颜色—情境理论也被广泛认同,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心理功能,但处于不同情境中的颜色意义也会随之变化。西方大多研究证明红色与消极情绪相联系,但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红色与何种情绪效价相关联,其他颜色是否也会对情绪面孔的识别造成影响仍有待探究。

下级站点:
关于我们 | 负责声明 | 客服邮箱:3129473871@QQ.com |
Copyright @ 2014-2030   三山区 版权所有
地址:
微信公众号
收起
展开
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扫二维码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