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毛集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文章资讯 > 心理辞典 > 文章正文

谷歌效应

发布于:2020/8/11 9:17:05已经浏览:130088次

谷歌效应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记忆领域,一种是投资心理学领域。

记忆中的谷歌效应

  记忆领域的谷歌效应,来源于一个实验:2011年,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给志愿者看了一份含有40桩琐事的清单,包括一些短句,如“鸵鸟的眼睛比脑子大”。按照指示,每人要把所有这40句话输入计算机。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记住这些短句,而另一半没有被这样要求。此外,有一半的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将存储在计算机上,而另一半则被告知任务完成后输入内容会被即刻清除。

  随后发现,按指示被要求记住信息的人得分并不比另一半人更好,但那些认为自己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清除的人得分就比另一半人高得多。

  韦格纳的实验结果与一套实用主义的记忆体系是一致的。人不可能记得住所有事。无论是否有意识干预,大脑会自然地对记忆进行分类。显然,大脑能认识到,对容易获取的信息没太多必要都存储起来。因此,人们以为事实被大脑记忆了,其实事实大多被遗忘了。这种现象就是谷歌效应,意思是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记忆,当人们能在网上(比如谷歌)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1]

  也就是说,谷歌效应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十分方便,人们工作生活普遍依赖于电脑搜索等工具,大脑会选择性地遗忘一些基本知识,且会误会自己已掌握这些知识。

投资心理学的谷歌效应

  美国私募股权公司Elevation Partners联合创始人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在谈及2011年美国知名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向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Facebook投资。麦克纳米认为,之所以传统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富有个人投资者竞相向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注资,是因为这些投资者担心,如果不及进行此类投资活动,等到Facebook等公司上市后股价大涨时,则届时再进行投资已为时已晚。麦克纳米将这种投资心理称为“谷歌效应”。[2]

  美国知名报纸《纽约时报》网络版此后刊文称,大量机构投资者和富有个人投资者担心重复当年错过对谷歌早期投资的失误,因此最近纷纷加入到购买Facebook、Groupon及Zynga等未上市互联网公司股权的行列,这就是所谓的“谷歌效应”。

记忆谷歌效应的扩展实验[1]

  如果把谷歌效应推导至最荒谬的顶点,那就是拍照会导致健忘。

  2013 年,费尔菲尔德大学的琳达·亨克尔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向了上述问题。亨克尔注意到,博物馆的游客痴迷于用手机拍摄艺术品,但对观赏画作本身的兴趣却越来越低。

  于是,她在费尔菲尔德大学的贝拉明艺术博物馆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本科生参观博物馆时,他们要按照预先指示去观赏特定的画作。依照实验设计,有些人要拍下画作,有些人只简单做笔记。第二天,亨克尔询问两组学生对画作本身的了解情况,发现拍照的学生在辨别画作、回忆细节等方面都表现较差。

记忆谷歌效应的例子

  手机控导致的健忘症

  据路透社报道,都柏林三一学院心理学系的专家在调查了3000人后发现, 1/4的被调查者说记不住自己的固定电话号码,2/3的被调查者说不出3个以上朋友或家人的生日, 2/3的被调查者表示重要日期要靠手机等电子设备记录。调查还发现,与50岁以上的长者相比, 30岁以下、精通高科技的年轻人的表现更加令人担忧。

  最近,网络.上热传,长时间玩智能手机或iPad等智能数码产品会患上“数码痴呆症” 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退化,严重者可能连自己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对于这一说法,很多自认为是“手机控”的年轻人深表赞同,不少人表示,自己确实是越来越健忘了。

下级站点:
关于我们 | 负责声明 | 客服邮箱:3129473871@QQ.com |
Copyright @ 2014-2030   淮南市毛集区 版权所有
地址:
微信公众号
收起
展开
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扫二维码 下载app